2009年曾被認為是'新世紀非常困難的一年'。國際金融危機爆發,一度讓世界陷入恐慌。
這并沒有讓中國這個“實體經濟大國”失去信心。經歷了金融危機起初的不確定性之后,中國企業開始在困境中探尋出路。
現在,中國經濟正逐漸企穩回升。
三一重工總裁向文波是一個不喜歡悲觀論調的人。
“有些人很較真,掰著手指頭精打細算,4萬億元到底能帶來多少GDP的增長?”向文波認為,人們更應該注意溫總理說的話,“出手要快,出拳要重,措施要準,工作要實”。這“快、重、準、實”四個字,才是字字抵萬金。
他相信,中國經濟恢復的速度和力度,將超過所有人的想象。
一年來,三一集團的體會是,只有經過危機的考驗和錘煉,“中國制造”的品質才能上一個新臺階,成為真正的“中國創造”。
危機,也是當前的機會
作為工程機械行業的排頭兵企業,三一集團在2009年的危機中逆勢而上。
5月,三一果斷出手,在德國投資1億歐元,完成了迄今為止中國企業在歐洲大規模的投資項目。這個占地248公頃的產業園,建成后將包括一家工程設備制造工廠、一個研發中心和一個培訓廠地,預計年產工程機械產品3000臺,年銷售收入3.5億歐元。
這是一家擁有雄心壯志的企業,并不甘于僅在國內稱王。德國產業園是三一繼在美國和印度布局后的第三個海外廠地。
海外布局突然加速,顯示了這家企業精明而長遠的戰略。早在今年年初,向文波就公開表示,金融危機到了一定的程度,我們行業內有一些海外上市公司的市值已經蒸發了90%,“現在投資是非常好的時機”。
對三一來說,國際化是既定戰略,必定要“走出去”,只不過要看好時機。
三一集團副總裁何真臨認為,國際化不是簡單的出口創匯,而是要整合國際資源。三一在印度投資,看好的是它作為“金磚四國”之一所擁有的巨大市場潛力;在美國投資,因為它是世界工程機械強國,在這一領域有的技術、管理、渠道、人才等。
投資德國,他們看好的是德國擁有世界優異的制造人才,又是行業供應鏈的大本營,三一產品中的50%來自德國,比如奔馳的重卡、力士樂的液壓件、道依茨的發動機等。更重要的是,德國有著世界先進制造企業的深厚文化底蘊,這正是像三一這樣的中國制造企業亟待虛心學習的。
天要下雨,有人忙著找地方躲雨,有人卻在播種插秧。危機帶來行業大調整和產業大整合,對于真正有實力的中國企業來說,這可能是天賜良機。
“危機時期可以大量吸納國際性良好人才,充實我們的技術團隊。”向文波說,這是“當前的機會”,企業必須緊緊盯著未來,誰是真正的贏家要到危機過后才能看清。
得人才者得天下。三一集團在人才儲備上的大手筆,體現在三一研究院隊伍的“擴軍”速度上。該研究院去年有3500多人,今年則達到5000人,按照計劃,明年還要再增長一倍。三一研究院副院長劉永紅說,技術部門在三一總能得到“特殊待遇”,“研究院要錢,老板從不含糊”。
三一集團每年把銷售總額的5%-7%投入研發,雷打不動。在今年這個危機年份,該項投入仍達到上限,總研發費用超過20億元。
“苦練內功”,實現可持續發展
事實上,抓住研發、服務這條“微笑曲線(U)”的兩端,是三一重工從2003年行業緊縮期就搞明白的經驗。
制造業的產業鏈條“肥瘦不均”,如果僅僅停留在加工和組裝等初級階段,企業永遠不可能有實質性的發展,必須走“內涵式發展”之路。
研發投入不惜血本和售后服務的精益求精,使三一集團贏得了豐厚的利潤。2007年,三一實現銷售收入135億元,綜合利潤44億元,其中主營利潤22億元。2008年,在十分嚴峻的形勢下,三一又實現209億元銷售收入和27億元的利潤。今年三季度,三一重工營業收入同比增長42.06%,凈利潤同比增長177.97%,呈現出快速增長態勢。
“危機必然導致行業重新洗牌,優勝劣汰之后,誰會倒下?誰會站起來?”何真臨說,只有那些積累多、抗風險能力強、核心競爭力突出的優質企業,才能成為勝者。
挖掘機被稱為工程機械“皇冠上的明珠”,對制造企業的技術、資金和人才要求極高,同時它也是很有風險的產業。長期以來,我國中型挖掘機市場的95%被外資企業瓜分,國產挖掘機企業維系著“小挖中求生存”、“小富即安”的狀態。
2003年,三一集團在缺技術、缺物料、缺人員的情況下,在挖掘機市場展開“冒險者的游戲”。幾年下來,三一集團挖掘機銷售收入從零起步,到2009年已接近30億元。今年10月,一萬臺挖掘機下線,三一終于在工程機械這個非常兇險的賽場立穩了腳跟。
在研發和技術上的大膽創新和突破,是三一挖掘機在逆境中崛起的根本。
今年,市場受危機沖擊很大,但三一重磅推出了一臺“混合動力挖掘機”。這是一款集混合動力、發動機優化控制等諸多節能環保技術為一體的新產品,與傳統挖掘機相比,節能30%以上,作業效率提高25%以上。
注重資源節約和環保,建立綠色工廠,這是三一集團給自己新型工業化的角色定位。目前,三一集團每1萬元產值能耗,只相當于國內平均值的四十分之一。
何真臨認為,三一企業發展越來越講究“練內功”,避免粗放式增長,走“內涵式發展”道路,這建立在對“中國制造”必須實現產業升級的宏觀判斷上。
“精益制造”引導中國企業
應對危機是一個實踐過程,也是一個思考過程。
基于一個制造企業的體會,三一集團在反思美國華爾街金融海嘯中看出些“門道”。他們認為: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嚴重“錯位”,是美國經濟的根本問題。在現代企業制度下,虛擬經濟可以是實體經濟的“提升器”,推動實體經濟發展。一旦失控,虛擬經濟的“利潤追逐游戲”就會變成“肥皂泡”,對實體經濟形成強大的破壞力量。
“三一的幸運在于它一直專注于制造業。”何真臨說,“我們借助資本市場的資金配置功能,但從不把在股市上圈錢和運作作為目標。三一人的夢想,是扭轉中國制造的低端形象,用品質去改變世界。”
就在金融海嘯肆虐的時刻,三一集團內部全面啟動了“精益制造”活動,對企業內部的流程和管理,進行全方位改造。
三一集團總裁唐修國提出,要解決制造工藝不精、浪費多、流程混亂、資源配置不合理等問題,企業必須實現一種新的生產方式的變革。這種“三一生產方式”,以精益思想為指導,采用六西格瑪方法優化流程,運用IT平臺合理配置資源,以盡善盡美的原則,消除生產過程中過量生產、制造不良品、等待、搬運等形式的浪費。
福特汽車通過自己發明的流水線,大規模、大批量地制造出了工業時代具有標志性的產品,這成為“美國世紀”重大的創新之一。后來,豐田汽車對此加以改進,更加精致、節約,形成了豐田生產方式,從而帶領日本制造走向世界。
如今,在工程機械這個“離散型技術密集產業”,一方面,產品的客戶分散,需要依據客戶需求進行個性設計;另一方面,產品品種多,批量小,規格復雜。這不但需要高超的技術開發能力,更需要高素質的技術工人進行制造。而這正是中國豐富的人力資源所具有的優勢。
按照三一集團的發展規劃,2012年銷售額將達到1000億元,并在未來5年~10年內打造成世界500強企業。“除此之外,我們在想,在這個特殊的時代,我們有責任再貢獻些什么,來推動整個行業乃至社會的進步。”
唐修國覺得,那應該就是“一種備受推崇的生產模式抑或一種偉大的管理思想”,能真領著“中國制造”步入厲害,這應該是中國企業家的歷史使命。